當前位置:首頁 > 總站學會動態
2025稻漁綜合種養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大會暨中國水產學會稻漁綜合種養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在河南信陽舉辦
7月24日—25日,2025稻漁綜合種養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大會暨中國水產學會稻漁綜合種養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以下簡稱“大會”)在河南省信陽市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桂建芳,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出席大會并作主旨報告。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孫海文,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中國水產學會秘書長韓剛,河南省農機農墾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張金龍,信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汪明君出席大會并致辭。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中國水產學會稻漁綜合種養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家勇主持大會開幕式。
會議指出,稻漁綜合種養具有“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糧漁共贏、生態友好”的突出優勢,不僅是踐行大食物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水產品穩定供給的有效路徑,也是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還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有力抓手。近年來,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蓬勃發展,種養面積穩步擴大,規范化標準化生產水平持續提升,全鏈融合發展加快,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提升,技術創新澎湃涌現,產業筋骨日益強壯,生態效益成效顯著,富民增收作用彰顯。
會議強調,今年是謀篇布局“十五五”之年,“十五五”時期推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邁向更高層級、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堅持以糧為主、規范提升,堅持科技賦能、全鏈發展,堅持聯農帶農、富民增收,打好“政策驅動+技術破局+全鏈增值+聯農帶農”組合拳。針對當前產業存在的短板弱項,要將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向科技創新要動能,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向全鏈融合要效益。
會議對《農業農村部關于穩步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關于進一步規范和提升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推廣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進行宣貫;公布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組織遴選的34個稻漁綜合種養共富主體典型案例;發布《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4605.32萬畝,水產品產量443.36萬噸,占全國淡水養殖水產品產量的12.55%。
謝華安、桂建芳、劉少軍分別圍繞適宜稻漁系統水稻品種選育與示范推廣、水產種業支撐稻漁產業發展、稻漁產業發展與實踐等主題作主旨報告。
來自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和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湖南省水產研究所、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與上海海洋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江西農業大學、信陽農林學院等院校的14位專家學者圍繞稻漁基礎理論和生態效應、技術模式、產業與加工等專題作報告交流。稻漁綜合種養共富主體典型案例代表寧夏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江蘇泗洪縣金水特種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浙江長興創意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作案例分享。來自相關科研院所、院校的14位研究生在研究生專場作報告交流。
除報告交流外,大會還安排了信陽稻漁產業專題和現場觀摩。信陽市農業農村局、羅山縣人民政府、信陽農林學院、河南省農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光山縣青龍河農業機械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從不同角度介紹信陽稻漁產業發展情況和經驗做法,與會代表赴河南農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羅山縣林道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觀摩水產品加工、稻漁生產。
本次大會由中國水產學會主辦,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河南省農業農村廳、信陽市人民政府指導,中國水產學會稻漁綜合種養專業委員會、河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信陽市農業農村局、上海海洋大學、信陽農林學院承辦,并得到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協同創新平臺、農業農村部稻漁綜合種養生態重點實驗室、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來自政產學研推用等各方代表300余人參會。【產業發展處供稿】
相關附件: